抹茶是一種很特殊的綠茶,它在採摘前約有三週,茶農會將茶樹遮蔽以避免陽光直射,這個過程使得茶葉中的葉綠素大量積累,所以比起一般的綠茶,抹茶要鮮綠許多

抹茶也有很大的等級差異,例如茶樹的品種、採摘的部位、季節、整個栽培過程中的照顧、後續的生產過程等,都會影響抹茶的品質。

一般來說,葉綠素越多就越鮮綠,這樣的抹茶品質也越好。

抹茶有多少葉綠素?

高品質的抹茶,每公克抹茶中的葉綠素可高達 10 毫克(10 mg/g),這是一般綠茶能喝到的 5.8倍 [1]。

在另一份研究中,發現碾茶(抹茶還未磨成粉的前身)的葉綠素含量是 5.65 mg/g,而一般綠茶茶葉是 4.33 mg/g [3]。對比前項研究這說明了

  • 高品質抹茶的葉綠素含量可比一般抹茶多將近2倍。
  • 一般綠茶浸泡式能析出的葉綠素不多,因為它不是水溶性,所以你在抹茶以外的茶也很難喝到,包括綠茶。

葉綠素的功效

抗氧化作用

葉綠素可以有效清除自由基,減輕氧化應激對細胞和組織的損害 [2]。

葉綠素的抗氧化特性使其有潛力保護神經元,減緩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進程。

抗突變和抗遺傳毒性

葉綠素能夠減輕DNA損傷和染色體斷裂等突變或遺傳毒性作用 [2]。

葉綠素的作用機制可能涉及與致突變劑形成複合物,抑制致突變劑的代謝活化,或降解活性代謝物。

抗癌作用

葉綠素衍生物能抑制皮膚腫瘤、肝癌、胃癌、結腸癌等多種癌症,可能是通過與致癌物形成分子複合物、減少生物利用度來發揮作用 [2]。葉綠素在光動力療法中也有潛力用於治療癌症。

抗肥胖作用

葉綠素能夠從多方面干預肥胖的發生發展 [2]:

  • 葉綠素能抑制脂肪細胞增殖,誘導其凋亡
  • 葉綠素能減緩腸道對脂肪的消化吸收
  • 葉綠素能抑制高脂飲食引起的體重增加和脂肪堆積
  • 調節食慾和血糖
  • 改善腸道菌群失衡

保護作用

內分泌干擾物會擾亂體內激素平衡,危害健康。葉綠素憑藉抗氧化、解毒和抗炎特性,有助於緩解內分泌干擾物的不良影響 [2]。

神經保護和抗炎作用

除了抗氧化保護神經元外,葉綠素還能調節炎症反應,減輕慢性炎症對大腦的損害 [2]。

葉綠素的抗氧化和抗炎特性還有益於減緩神經退行性疾病。

有益皮膚

皮膚常年暴露在紫外線、污染等環境因素下,容易受到氧化壓力的影響,導致皮膚老化和損傷。葉綠素具有抗氧化能力,可以幫助中和自由基,減輕氧化應激對皮膚的傷害,延緩皮膚衰老。

皮膚炎症可引起皮膚紅腫、瘙癢等症狀,嚴重影響皮膚健康。葉綠素具有抗炎特性,可能有助於緩解皮膚炎症反應,改善皮膚症狀 [4]。

每天應攝取多少葉綠素

根據俄勒岡州立大學微量營養素資訊中心 [4],多數生醫研究考慮的葉綠素每日用量在 100~200 毫克,建議不要超過每天 300毫克。

以筆者每天5~10公克的優質抹茶粉用量,約有 50~100 毫克的葉綠素,足以補充每天需求的大部分甚至直接達標。

對比一般蔬菜,葉綠素比較多的菠菜一杯有 23.7 毫克的葉綠素,比較少的白菜一杯只有 4.1 毫克 [4]。可見抹茶做為蔬菜之外的葉綠素補充,還是具有很重要的角色,甚至比任何單一蔬菜都更有份量。

結論

抹茶作為一種富含葉綠素的飲品,不僅能提供獨特的風味,還能帶來多方面的健康益處。

建議大家每天可飲用 2~3 份抹茶,因為這個量可以帶來多方面的效益(不像有些被吹捧的健康食物,其日常的食用量根本不足以產生真正的功效)。

2~3 份抹茶約有 30~50 毫克的葉綠素,另外也應攝取其他富含葉綠素的食物,如菠菜、羽衣甘藍等深綠色蔬菜,因為多樣化的飲食可避免意想不到的缺失。

隨著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支持葉綠素的健康效果,抹茶的飲用可以視為一種既愉悅又有益健康的自然養生選擇。

參考資料

[1] Koláčková, T., Kolofiková, K., Sytařová, I., Snopek, L., Sumczynski, D., & Orsavová, J. (2020). Matcha Tea: Analysis of Nutritional Composition, Phenolics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. Plant foods for human nutrition (Dordrecht, Netherlands)75(1), 48–53. https://doi.org/10.1007/s11130-019-00777-z.

[2] Martins, T., Barros, A. N., Rosa, E., & Antunes, L. (2023). Enhancing Health Benefits through Chlorophylls and Chlorophyll-Rich Agro-Food: A Comprehensive ReviewMolecules (Basel, Switzerland)28(14), 5344. https://doi.org/10.3390/molecules28145344.

[3] Ku, K. M., Choi, J. N., Kim, J., Kim, J. K., Yoo, L. G., Lee, S. J., Hong, Y. S., & Lee, C. H. (2010). Metabolomics analysis reveals the compositional differences of shade grown tea (Camellia sinensis L.). 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58(1), 418–426. https://doi.org/10.1021/jf902929h.

[4] Kopec, R. E. (2022, March). Chlorophyll and metallo-chlorophyll derivatives. Linus Pauling Institute. Retrieved April 30, 2024, from https://lpi.oregonstate.edu/mic/dietary-factors/phytochemicals/chlorophyll-metallo-chlorophyll-derivatives. Original author: Jane Higdon, Ph.D. (2004); Updated by Jane Higdon, Ph.D. (2005), Victoria J. Drake, Ph.D. (2009, 2021); Reviewed by Rachel E. Kopec, Ph.D. (2022).

最後修改日期: 2024-04-30

作者

留言

撰寫回覆或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