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茶業中央會是一個由日本茶相關團體組成的公益法人,旨在振興日本茶及茶文化,功能上有點類似產業公會。

根據日本茶業中央會於2019年3月發布的「綠茶的表示基準」(直到2024年底仍是最新版本),當中對抹茶的定義是這樣的:

抹茶的定義

抹茶是碾茶(指覆蓋栽培的茶葉,未經揉捻而在碾茶爐等設備中乾燥處理的茶葉)經由茶臼等工具加工成微粉末狀的製品。

這當中幾個名詞也有進一步說明:

1. 名稱為抹茶。定義為:將碾茶以茶臼等器具加工成微粉狀的成品。

2. 「碾茶」是指:在採摘期前2~3週,利用棚架設施等,以葦簀、稻草蓆、遮光網等覆蓋材料覆蓋茶園,形成「覆下茶園」,從該茶園採摘的茶葉,經蒸菁後,不經揉捻,直接以碾茶爐等設備乾燥而成的產品。這些用語包含以下內容:

① 覆蓋茶園包含使用新式資材、簡便的覆蓋方法等栽培管理技術。

② 碾茶爐等包含具備以下功能的非磚造碾茶機。

「碾茶爐」是指將攤開的茶葉(蒸菁茶葉)散佈於輸送帶上,輸送帶通過隧道狀的乾燥室,利用內部的輻射熱、傳導熱和熱風加熱乾燥茶葉的裝置。乾燥室內通常配備3~5段輸送帶。

另外,以碾茶爐等不經揉捻乾燥而成的秋碾茶、モガ茶* 等原料茶葉,稱為食品加工用碾茶,主要作為食品加工原料使用。

3. 「茶臼」是指用於將碾茶研磨成抹茶的石臼。此外,茶臼的材料和粉碎方式不限,但需具備與石臼相近的功能。

* 註:モガ茶是什麼?

國內少有書本或網站提及モガ茶,即時提到,也都說不清楚它是什麼樣的茶。

根據筆者的考證,モガ茶,常簡稱為モガ(音 moga),本是一種製茶方式,是以煎茶製造設備取代昂貴的碾茶爐的生產方式,大約起源於1985年。

早期モガ可能包括有揉捻的製程,但既然要研磨成粉末,所以後來也省略煎茶的揉捻,但研磨前仍略有捲曲(如下圖),和碾茶不同。

moga 茶

モガ茶(圖片來源

另外,早期也會使用比較好的茶葉,例如覆蓋栽培的一番茶或二番茶,只是後製程簡化。

演變到今天,基本上モガ茶大概都是秋季或冬季的露天茶葉(後段都不講究了,前段當然也不用那麼講究),這些茶葉未經覆蓋栽培,品質和風味較碾茶低下,研磨後常以「加工用抹茶」或「食品用抹茶」販售。

實際上,這種茶粉更符合同樣由「綠茶的表示基準」所定義的「粉末茶」,也就是一般的綠茶粉

簡單說,現今的モガ茶是使用秋季或冬季的露天茶葉,以簡化的煎茶製程加工而成的半成品,後續將研磨成「不是抹茶粉的抹茶粉」。

評論

這份最新的抹茶定義,和過去相比,其實是在放鬆抹茶的規範。很遺憾的說,這是在討好某些茶農、茶商(因為抹茶的賣價更好),但我認為長期下來將不利於抹茶的地位,因為現在大多數的抹茶都讓人覺得苦澀難喝。

於是,人們看到最多的是抹茶甜點,本來是好喝又健康的超級飲品,現在要加糖、加香精、加色素才會好喝或好吃,這樣還健康嗎?

其實就算你能「吃苦」喝那些比較差的純抹茶,劣等抹茶和頂級抹茶的健康效益也是天差地別。

這樣對真正認真做茶的人來說,真的好嗎?

幾個抹茶定義放寬的地方說明如下:

  • 本來是搭架子的覆下茶園,現在是一塊黑布直接蓋上去也算!

評論:沒錯,遮光的效果是有了,但受到黑布壓迫的茶葉,好嗎?

  • 本來是設備材料和製程都很講究的碾茶爐,現在幾乎是能乾燥就好(尤其是モガ茶)。

評論:我們可以接受先進的新設備,但只是為了省成本而犧牲品質就免了!

  • 本來是石臼研磨,現在不一定是石臼,可以是別的材料製成的茶臼,也可以是不同的粉碎方式。

評論:在科技進步下,這一點可接受,不過我讀過一些研究報告,目前還是石臼的效果最好。

  • 原料的第二層放寬。前述的簡單覆蓋法是第一層放寬;秋碾茶、モガ茶是第二層放寬。

評論:秋碾茶是三番茶起跳,以往二番茶大概都只能做食品加工用了,現在連秋碾茶都出來了!更離譜的是,今天的モガ茶研磨後就只是粉末茶,居然還讓它升級成抹茶!

筆者認為,如果一定要放鬆某些標準,那麼最好也能同時實施更細的分級制度,才不至於讓頂級抹茶和「不是抹茶的抹茶」相提並論。

還好,認真做抹茶、不斷追求進步的茶農和茶商依然存在,這也是我們想要與之交往並給與支持的對象。

最後修改日期: 2024-11-28

作者

留言

撰寫回覆或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